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洛阳市民,我始终以这座千年古都的繁荣为念。近年来,洛阳锚定“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的目标,发展势头强劲,但在高等教育布局和人才支撑方面仍存在短板。基于对城市未来的关切,现就筹建洛阳城市学院与洛阳文理学院提出建议,恳请予以研判。
洛阳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随着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的推进,智能制造、新能源、文旅文创等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当前洛阳高校结构以理工类为主,文理交叉学科薄弱,本土高校毕业生留洛率不足四成,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筹建两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既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主动呼应,也是破解发展瓶颈的长远之策。
筹建洛阳城市学院,可聚焦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绿色城市规划等新兴领域,与中信重工、中航锂电等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定向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此类专业设置不仅能直接服务洛阳工业转型升级,更能为城市数字化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储备技术力量。而**洛阳文理学院的定位则可突出“文化+科技”特色,围绕“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需求,开设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国际文旅运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等学科,既传承洛阳历史文脉,又以创新思维激活文旅资源,推动“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化。两所高校若能形成“工科支撑产业、文理赋能文化”的双轮驱动格局,将有效弥补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不足,提升洛阳在区域发展中的教育辐射力。
当然,高校筹建涉及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洛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400亿元,独立建设两所本科院校的财政压力不容忽视。建议采取“分步走”策略:初期可依托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现有资源,以二级学院形式试点特色专业,降低硬件投入成本;待师资和学科基础夯实后,再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等方式建设独立校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或可借鉴苏州城市学院转设经验,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立“双聘教授”机制,同时制定“河洛英才”专项政策,以住房保障、科研启动资金等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洛阳。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建设需与城市发展深度咬合。例如,洛阳地铁三期规划中的伊滨大学城可作为两校远期选址,既盘活片区资源,又能与周边科研机构形成集聚效应;课程设置上则需动态对接本地企业需求,如为宁德时代洛阳基地定制电池材料专业,为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培养数字文保团队。
纵观国内,苏州将文正学院转设为城市学院后,三年内为数字经济产业输送超万名人才;成都大学通过整合文旅学科,助推“三星堆+金沙”文化IP走向世界。这些案例证明,特色化地方高校完全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创新引擎”。洛阳坐拥五千年文明底蕴和扎实的工业基础,若能以两所高校为支点,撬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必将为副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此建议并非纸上谈兵。经初步调研,洛阳现有高职院校中,60%的实训设备利用率不足50%,通过资源整合可大幅降低筹建成本;2023年龙门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已吸引37名博士入驻,若能打通高校职称评定通道,可快速组建核心师资团队。谨建议发改委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教育、财政、规划等部门开展可行性论证,并争取纳入河南省高校设置“十五五”规划,让蓝图早日照进现实。
高等教育关乎一城之未来。今日在伊洛河畔播下两粒种子,或许明日便能收获一片人才森林。愿与诸位同仁共勉,为洛阳的复兴之路筑基培土。
回复部门:教育局 2025-03-06 09:24:06
热心的网友您好,衷心感谢您为家乡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现将您关心的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洛阳高等教育发展,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河南科技大学“双一流”创建;与洛阳师范学院签订《市校合作框架协议》,支持洛阳师范学院创建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推动郑州大学洛阳校区转型发展为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争创“双高”院校,创建职业大学等。在发挥高校支撑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作用方面,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驻
洛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支持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例如河南科技大学依托机电工程学院联合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在高端轴承、精密齿轮、重型装备、智能农机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培养专精人才。2022年,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入选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是河南省唯一入选单位。目前驻洛高校已联合50余家重点企业成立了34家产业学院,涵盖智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绿色化工材料、人工智能等方面,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洛阳市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在发挥高校赋能当地文化作用方面,市委市政府支持高校聚焦目标定位,特色化发展。如市政府专题会讨论了《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发展规划》,指导学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围绕省、市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聚焦文旅产业发展新风口,紧盯文旅、文创领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把学校建设成为文旅、文创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高职示范院校,培养适应新时代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与品质提升的复合型实用技能人才。支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争创新一轮“双高”院校,重点打造智慧养老、文物考古、文旅融合、宠物与人类健康等专业群。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高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城市扶持高校,高校反哺城市。河南科技大学的龙门实验室、洛阳理工学院的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主动服务产业发展,把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洛阳师范学院的博物馆在河洛文化传承、社会教育普及、专业人才培养、城市形象提升等社会工作方面贡献了力量。每年驻洛高校超万名毕业生留洛工作,为洛阳各行各业补充了坚实力量。目前,市委市政府正积极推进河南高等研究院建设,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下一步,我们将充分采纳您的意见建议,积极与上级部门汇报对接,力争更多高校纳入“十五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为洛阳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您有任何问题和建议可以直接致电0379-63259481,再次感谢您的宝贵建议!
网友26213 2025-03-01 17:25:24 【辽宁省】
这个建议不错,这是件事关洛阳今后二十年经济发展的建议,一座城由于一所高校而兴,一所高校成就一座城;中科大成就合肥经济的腾飞,合肥也促使中科大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宁德时代成就福建宁德市一座城;洛阳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洛阳科技创新梦从来就间断,从春都生产出第一根火腿肠,到栾川钼业进军国际市场,无不展现出洛阳人勇于开拓创新的胆识和勇气。 洛阳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是洛阳的短板,虽说省内高等教育布局属于省交通厅负责,洛阳教育局干涉不得,但是洛阳市委市政府可以依据洛阳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向省委省政府争取优质教育资源,看看河南省公办本科高校37所;省会郑州拥有公办本科高校28所,新乡有公办本科高校7所。洛阳仅有公办本科高校3所,洛阳这样尴尬高等教育的局面,已经制约当地经济发展,比如说;栾川钼业和宁德时代需要大量的稀有金属矿产开发以及新能源与电子信息方面高层次人才。 增加洛阳高等教育数量, 当前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民营高校与洛阳高校联合办学,向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分出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分出中原科技学院等,河南科技大学正和三门峡高校联合办学;建议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以及洛阳师范学院等民办高校参与孵化出高校。
尊敬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