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参观洛阳博物馆,展品质量虽然很高、价值很大、场馆也很漂亮,但展示质量和细节做得不好。
举例来说:
图片中这个“铜斝”,参观者大多是普通人,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不知道什么是“斝”,不知道它当初的用途是什么,它制作的背景如何?
又比如图中的“月脯”,为什么要写“月脯”?含义是什么?也是参观者渴望得知的。
再看英文翻译,铜斝翻译为“brunze Jia”,且不说铜的英文是bronze,“斝”直接译为“Jia”,国外参观者看到可能一头雾水,如果能多写几句,写上它大概的用途就会好很多。
省政府对洛阳的新要求,是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不仅是硬件质量上的提升,考虑到国外参观者的参观体验也极为重要。
洛阳要打造博物馆之都,不仅要考虑博物馆数量,更应该重视博物馆的质量。
上级部门也对洛阳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文物部门和博物馆应当强强联合,致力于大幅增强博物馆展示质量。
鄙人在国外博物馆参观时,发现国外许多博物馆有以下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1、普遍重视文物背后的故事的展示: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文物,而是一段历史:当初为什么要制作这样一个物件、最初用途是什么、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背后的故事如何?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2、往往很贴心的同时提供“正式介绍”和“儿童版介绍”,儿童版介绍言简意赅、用词简单,十分有利于学校组织小孩参观学习。也有利于时间不充裕的参观者迅速掌握信息。
作为洛阳人,我真心希望洛阳的辉煌历史能更好、更用心地被展示出来,我们对标优秀的展馆时,既然定位“国际文化交往中心”,或许应该参考世界优秀展馆为目标,或许短时间很难达到,但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为每件展品制作详细的资料展示版,或许工作量很大,但可以参考现有的语音介绍资料,来制作展板内容(语音毕竟不如展板直观)。也可考虑召集喜欢历史的志愿者或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其中。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洛阳有太多值得书写和展示的历史,我们博物馆目前只是停留在“把文物摆出来”的阶段,后续随着洛阳都市圈建设,随着洛阳高质量发展契机的到来,需要借此东风,“把文化讲出来”,文物部门专长于此,希望能发挥一些力量。
回复部门:文物局 2020-04-13 08:27:13
网友朋友:
您好!感谢您对洛阳博物馆展览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目前,洛阳博物馆主要通过说明牌、图版、多媒体、语音讲解等由简至繁的方式传递展览与文物信息。这是基于博物馆更多的是以实物展览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历史文化意涵和信息,最大程度“让文物说话”激发观众的自我发现和感悟意识,这也是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主观能动、自主教育空间和想象力的基本意图。中国文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很多文物的功能用途、制作技法、历史信息都有不同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保证展览凸出文物的主体地位和展示效果,国内博物馆界通常将“说明牌”仅作为展品基本信息的传达。网友提到的“铜斝”翻译问题,因古代青铜器数量众多,不同的青铜器都有专属的名称,如“簋”、“簠”、“彝”等,博物馆通常在翻译过程中都是直译。再次感谢网友提供有关国外博物馆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将会学习国外博物馆优秀陈列展示方法,补充完善展品信息,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生动的文物故事和知识。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监督与支持!
尊敬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