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洛阳网百姓呼声!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百姓呼声,服务百姓,12345便民热线,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

当前位置:首页>报网调查
  • 报网调查

聚焦馒头系列报道:“个头”变袖珍 市民有意见

2010-01-26 16:22:55
关注馒头系列报道
 春节临近,作为北方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馒头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市民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馒头怎么‘个头’越来越小了?”
  “以前我们一家三口一顿买4个馒头就够吃,现在要买6个才能吃饱。”在天津路居住的李女士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李女士有相同感受的市民并不在少数。
  馒头卖得火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自己动手发面蒸馒头的人越来越少,买现成的馒头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昨日11时30分前后,涧西区八号农贸市场的一家馒头店顾客络绎不绝,店主动作娴熟地收钱、取袋、装馒头,不到10分钟,一屉热气腾腾的馒头就卖完了。
  “中午生意不算好,晚上卖得更快,一天卖3000个馒头不成问题。”店主说,每袋面粉25公斤,平常店里每天要用五六袋面粉,蒸50屉馒头。
  长春路农贸市场旁边的一家馒头店已经经营了四五年。店主告诉我们,每屉装60个馒头,每天大约蒸200屉馒头,算是正常的。店里共有4个人干活,上午蒸一小部分,中午过后开始忙碌,大部分馒头是在下午和傍晚卖出去的,一般卖到晚上7点多。“现在每天用二三十袋面粉,到年前一个星期左右,大量市民开始为春节期间做储备,我们就要两班倒不能停,一天要用100袋面粉。”
  “个头”在变小
  许多市民天天离不开馒头,因此对馒头的分量颇为重视。“你看,现在的馒头‘个头’越来越小。”刚从馒头店买馒头出来的张大爷用手掂量着手里的馒头抱怨说,“现在的馒头不仅个头小,还虚得很,一捏就成了一小团,我孙子一口就能塞下去一个。馒头总是论个卖,商家偷工减料谁知道,缺斤短两也看不出来,现在真不知自己能吃几个馍了。”
  “馒头确实在涨价。”一馒头店店主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粮食在不断涨价。500克面粉大约能做6个馒头,以前每个馒头大概重80克,1元钱5个馒头总重约400克;现在每个馒头重量在90克左右,但1元钱4个,总重约360克,还是比原来少了。
  按照他的说法,现在的馒头“个头”应该比以前的大些才对,难道是市民出现了错觉?
  为了验证,我们从一家馒头摊点花两元钱买了8个馒头,用电子秤称了一下,共635克,平均每个馒头约79克。
  还有市民说,快到春节了,不少人有储存馒头过年的习惯,然而越来越袖珍的馒头让他们尴尬不已。
  市民呼吁定个标准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馒头生产应该有个大致的标准,比如1公斤面粉生产多少个馒头,每个馒头的重量应该是多少……这在给商家画一个杠杠的同时,也让市民们在购买时心里有数,能明明白白消费。
  还有市民说,前些年国家出台了馒头生产标准,为什么至今执行不下去,有关部门应当严格规范,落到实处。(记者 石蕴璞 实习生 吉辉)

关注馒头系列报道:
标准不对症 市民“被潜规则”
  馒头“个头”越来越袖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和企业。  
 标准不对症
  26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人士给记者提供了《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这个标准从感观、检测方法、检测依据、包装等多方面对馒头进行了规定,甚至包括馒头的形状、面粉含量、水分含量等。比如说,在感官方面要求馒头形态完整和美观,应该是圆形或椭圆形,没有褶皱、斑点,气味有小麦香;馒头的体积不能太小。细细研读这个标准,会发现一个“硬伤”:对规范馒头“个头”不对症。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科科长刘延庆说,小麦粉馒头的国家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并不要求强制执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只能是引导,对规范馒头市场没有强制性。而省里出台的馒头生产标准,则属于卫生标准,主要强调馒头质量问题。
  刘延庆说,国家和省的馒头标准对规范馒头质量意义重大。像针对一些商贩制作馒头时,在面粉中加入发粉和漂白剂等,标准就明确了一定体积馒头中的面粉、水分含量以及合格发酵剂含量的检测指标等,对违规操作者是一种约束。但两个标准对馒头分量问题都没有涉及,所以执法部门无从着手规范馒头“个头”。
  论重卖还是论个卖
  “一个馒头二两(100克)重,约定俗成几十年了。”在洛轴集团职工食堂工作的一名老职工说,过去用粮票,是买一个馒头需要二两粮票加5分钱;不要粮票了,一个馒头涨到两毛多钱,但都有这个不成文的前提:一个馒头二两重。到现在,机关、学校、企业的食堂还是这样。如今,街上的馒头还是论个卖,一块钱四五个馒头。结果是不但一元钱购买的馒头个数在减少,总分量也在减轻。其实是商贩利用“馒头按个卖”的惯性思维愚弄消费者,时髦的话叫馒头市场的“潜规则”。
  馒头论个卖,让一些企业抓住了商机,一举做大做强。
  郑州一家食品企业瞄准高端市场,通过包装、宣传,每个馒头卖到1元左右一个;洛阳的“丹菊”、“雪龙”面粉企业也走了精品馒头之路,在大型超市站稳了脚跟。
  “雪龙”公司一负责人说,普通的馒头市场,售价低,利润率更低,如果“量足质好”,小企业还有些利润空间,大企业本儿都顾不住。洛阳馒头作坊大小上千家,圈里人都清楚,各个作坊都为了利益最大化,在馒头“个头”上下工夫。  
  商贩在偷换概念
  馒头国家标准出台时,有人分析,大的正规的馒头企业将更多地占领市场,而一些小作坊的生存空间将会被压缩。两年时间过去了,现状是:大的、正规的馒头企业退出低端馒头市场,走精品之路;馒头作坊全面占领低端市场,由于低端市场对馒头需求最大,生意也不错。
  馒头论个卖,而消费者潜意识按照既定分量在购买,当看到馒头越来越袖珍时,也是有苦难言。反正是一块钱的馒头,“个头”小了,数量却增加了,船到底弯在哪里?
  在粮食企业工作了30多年的周平说,这是商家在利用消费者的思维定势,偷换概念。商贩在和消费者的交易中,处于两个范畴:商贩是按照数量卖,消费者要求分量够,可没有办法对分量进行检验,最终被馒头商贩牵着鼻子走,天天吃亏。这不仅是商业诚信问题,还涉嫌商业欺诈。
  疏堵并举方为良策
  有资料显示,在我市面制主食年销量中,馒头消费量占1/3以上。和北方许多城市一样,我市馒头加工业基本处于小作坊阶段,生产规模小、原料配比无定量、加工操作随意性强。就馒头“个头”来说,各个小作坊利润当头,馒头论个卖,每屉出笼的馒头尽可能增多,成本没有增加,利润相对在增大。
  如何给馒头“个头”定个标准?有关人士表示,结合外地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结合洛阳实际,完善馒头生产标准,明确馒头分量,让商贩无机可乘。同时,执法部门严格检查,从源头上理顺馒头生产,保证消费者利益。
  二是利用市场之手进行规范。“丹菊”、“雪龙”馒头曾经风靡市区,每天排队购买馒头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在,两个品牌企业都退出了低端馒头市场。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市场的无形之手,引导馒头市场走向规范。 (记者 王继辉)


  • 问题热榜
  • 其他人还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