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扎针一次没扎上,患者向医院投诉可获赔30元。近日,孟津县一家医院的“一针制”引发争议。有人认为此举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有人认为该规定对护士太苛刻,也有人质疑这家县级医院哪儿来的自信,敢做出如此承诺?昨日,记者来到这家医院探访,看院方对不同声音作何回应。
反应“一针制”引热议,大家褒贬不一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这家医院——孟津县公疗医院。在医院门诊楼大厅入口处摆放着一张醒目的“郑重声明”,其中一条说:“护士扎针一次没扎上,患者或家属凡到行政楼投诉办公室反映者,一次性赔偿患者30元,此规定自2016年7月11日执行。”
前几天,该规定被网友发到网上后,大家议论纷纷。
有网友认为医院推出这样的政策,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意在鞭策医护人员在业务技能上下功夫。
“护士不是神仙,没有任何规定要求护士扎针必须‘一针见血’。”市区一家医院的医生认为,护士扎针是否能一次成功,除了和技术水平有关,还受患者血管状况、气温等多种因素影响,谁也不能保证百扎百中。这个规定对护士来说,未免太苛刻了。
也有网友说,即便是三甲医院也不敢轻易做出这样的承诺,作为一家县级医疗机构,不知道孟津县公疗医院从哪儿来的自信。
回应“一针制”并非临时决策,15年前就已实行
面对公众褒贬不一的评价,孟津县公疗医院作何回应?
“我们推行的这个办法叫输液静脉穿刺‘一针制’,要求护士为病人输液时,扎针要一次成功。”该院护理部主任盛秋玲说,这几天他们已注意到网上对此事的评论,可谓褒贬不一,但“一针制”并非是医院“拍脑袋”决定的,它已在医院内部实行了15年,只不过此前未对外公开。
盛秋玲说,2001年,该院首次提出输液静脉穿刺要“提倡‘一针制’,反对第二针,杜绝第三针”,要求工作两年以上的护士人人都应过关,否则第一针扎不上提出批评,第二针扎不上罚款1元,第三针扎不上罚款3元。
该院宣传部部长王爱荣说,1995年成立时,孟津县公疗医院只有三四十名医务人员,当时该县另外几家公立医院已颇具规模,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就要赢得患者的口碑,除了提高医疗水平,就只能在服务患者方面下功夫了。
盛秋玲说,2001年至今,医院一直紧抓护士静脉穿刺技能培训工作,每年还要举办“扎针能手”评比。今年5月初,该院经过内部激烈讨论后最终决定,从7月11日起公开推行“一针制”。
记者从院方了解到,30元赔偿金由医院、科室和被投诉的护士分摊,入职不到两年的护士如果被投诉,她承担的10元由所在科室出。
背后为练手护士互相扎,有人被扎十几针
为了保障扎针成功率,该院的150多名护士用各种方法练手:戴眼罩或墨镜,在小兔子耳朵上甚至自己的手上扎针……
“我们常用的练手方法是暗光注射。”该院呼吸内科护士长王燕说,护士们会拉上窗帘,戴上眼罩或者墨镜,趁着昏暗的光线在同事手背上互相练习扎针,这样不仅能锻炼手感,还能亲身感受扎针的痛感,探索扎针时如何才能减少患者痛感的窍门。有的科室买来小白兔,在兔耳朵上练习扎针,因为兔耳朵上的血管又小又细,更具挑战性。
“几乎每名护士手背上都被扎过三四针。”护士蒋晓燕说,为检验大家扎针的精准度,各科室的护士长以身试针,让每名护士在手上扎针,不少护士长在一天内被扎十几针。
为检验护士是否能“一针见血”,记者请蒋晓燕用暗光注射的方法,在记者手上扎一次。随后,在一间光线昏暗的房间里,蒋晓燕戴上墨镜,先是观察记者手背上的血管,然后给记者绑上止血带。她用碘伏消毒后,将一根规格为0.55毫米的钢针成功扎进记者血管,动作迅速娴熟……
患者不苛求护士“一针见血”
记者从该院投诉办公室了解到,自7月11日推行“一针制”至今,他们尚未接到患者投诉。
“这并非说明护士都能一次扎针成功,有患者可能被扎两次却没有投诉,这是对我们的宽容和理解。”盛秋玲说,推行“一针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服务患者的水平,患者们的理解让医护人员很感动。
昨日上午,记者在孟津县公疗医院随机采访了几名患者和家属,对于医院推行的“一针制”,多数人都很赞许。他们表示,只要护士们为患者服务周到,他们不会苛求是否能“一针见血”,更不会为了30元去投诉。(洛阳晚报记者 牛鹏远/文 杜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