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工作人员您好。
老城二小墨香校区开学已近一个月,孩子回家反馈,学校现在除了允许携带学校发放的课本外,不允许带任何与学习相关的物品,例如学生自行正常购买、用于预习或参考的《课堂笔记》,以及打印的一些需要背记知识点的 A4 纸资料等。
孩子处于小学高年级,所学知识日益复杂,需要一些针对知识点进行解释的参考资料,以及读背类的总结性材料。的确,国家如今推行“双减”“减负”政策,我们作为家长,非常支持这一政策。我们查询网络资料(见图)发现:“‘双减’政策的官方文件核心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并未明文规定‘一律禁止携带任何书籍’。然而,您所遇到的情况在现实中较为常见。这通常是学校为严格执行‘双减’精神而采取的一种‘矫枉过正’或‘一刀切’的管理措施。”
我想借助“百姓呼声”这一渠道向贵单位反映情况,同时也想询问老城二小墨香校区的校领导,咱们学校究竟如何看待“双减”“减负”政策?
我所理解的“双减”“减负”,是减轻孩子的一些硬性学习负担,例如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鼓励孩子主动学习。毕竟不可否认,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我家孩子接受能力可能稍弱一些,需要多阅读、多背诵;而有些孩子较为“聪慧”,能够进行知识的创新学习。
也正因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和薄弱环节各不相同,“不让孩子带任何学习资料”这一规定,使得一些在特定知识点上需要额外一两道典型例题来巩固的孩子,或者学有余力、希望进行一些拓展的孩子,失去了在校利用空闲时间(如自习课)进行针对性学习的灵活性。
“双减”的目标是“减负提质”,而非“减负减质”。真正的“因材施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若一项规定完全剥夺了学有余力者拓展拔高的空间,也阻断了暂时落后者查漏补缺的灵活途径,可能就与“提质”的初衷有所偏差。
我认为国家推行“双减”“减负”政策,绝不是不让孩子学习,更不是让孩子产生这样的错误认知。相反,在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引导下,学校理应肩负起培养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专业人才的责任。
老城二小墨香校区高年级部分班级纪律欠佳,整体学习成绩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希望贵单位督促学校加强学风、学纪建设,提高学习成绩,而非采取“一刀切”“矫枉过正”的做法,如“不让孩子带任何学习资料”,让孩子们产生“不能学习”的错误理解。科技强国,人才培养,学校责无旁贷。
谢谢。
尊敬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