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洛阳市人民政府:
2025 年新学期伊始,洛阳一高、洛阳理工附中等多所高中在更换垄断性质的餐饮公司后,集中出现了饭菜价格上涨、品种减少、预制菜泛滥、质量卫生下降等问题,甚至引发学生吃不饱、拉肚子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教学秩序。为切实落实《关于加强和规范洛阳市中小学校园餐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守护好学生 "舌尖上的安全",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总体目标
以保障师生饮食安全与健康为核心,建立 "师生参与、全程记录、快速响应、多元监管" 的食品质量保障机制。通过激励师生记录食品安全日记,强化问题早期发现与处置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二、具体措施
(一)建立师生食品安全日记制度
设计标准化记录模板:依据《学生餐营养指南》,设计包含日期、餐次、菜品名称、价格、食材新鲜度、餐具洁净度、食用后身体反应等要素的结构化日记模板。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发适合其认知水平的记录表单,初中以上学生采用电子与纸质相结合的记录方式,小学生可采用图文结合形式。
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将食品安全日记记录纳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作为综合实践课程学分认定依据。鼓励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观察报告,生物教师结合日记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争取率先填补目前普遍缺乏的个性化科学挑食的理论和实践,大大减少学生时代落下病根,预防与饮食相关的大量生活方式疾病。
建立数字化记录平台:开发校园食品安全 APP,实现日记电子化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设置 "身体不适预警" 模块,当多名学生记录同类症状时自动提醒学校管理人员。
(二)完善问题反馈与激励机制
构建多元化反馈渠道:在现有膳食委员会基础上,设立 "食品安全直通车" 反馈渠道,包括线上匿名举报平台、校园意见箱、每周 "餐饮开放日" 等。参考嘉禾一中做法,确保学生意见 3 个工作日内得到回应。
建立激励制度:设立食品安全专项奖励资金,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奖励资金,对如实记录、及时反映问题并经查实的师生给予表彰奖励,可采取学分奖励、社会实践证明、物质奖励等形式。
强化隐私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反馈人信息保密制度,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处理敏感信息,确保师生敢于反映问题而无后顾之忧。
(三)规范餐饮公司招标与运营管理
打破垄断经营格局: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所有学校食堂经营项目统一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招标,扩大招标信息发布范围,确保潜在供应商充分参与竞争。单个餐饮公司承包学校数量原则上不超过 3 所,避免形成区域垄断。
完善合同管理机制:服务类委托经营合同严格执行 "一学年一签,最多续签 2 次" 的规定,在合同中明确饭菜质量、价格上限、品种数量等量化指标,设立 "学生满意度低于 70% 自动终止合同" 条款。
强化食材溯源管理:要求餐饮公司全面落实食材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在校园 APP 公示每日食材来源、检验报告等信息,实现 "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四)构建多元协同监管体系
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借鉴科尔沁区经验,每学期由市场监管部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校食堂开展 "深度体检",采用 "现场检查 + 采样检测 + 风险评估" 方式,生成 "一校一档" 风险评估报告。
推广智慧监管技术:全面落实 "互联网 + 明厨亮灶" 要求,实现食品加工全过程可视化监控,向家长委员会开放实时查看权限。对食堂操作不规范行为进行 AI 智能识别与预警。
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建立教育、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每月联合检查机制,重点检查食材质量、加工规范、餐具消毒等环节,对发现的问题实行 "隐患台账 — 整改清单 — 验收销号" 闭环管理。
三、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校园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教育部门牵头协调、市场监管部门主抓执法、学校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机制。
经费保障:将食品安全日记推广、第三方评估、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机制有效运行。同时监督学校食堂坚持公益性和微利经营原则,合理控制饭菜价格。
考核问责: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体系,对落实不力的学校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建立餐饮公司 "黑名单" 制度,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严重违约的企业,依法取消其经营资格并限制进入校园餐饮市场。
宣传培训: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师生食品安全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家长会、校园公告等形式宣传食品安全日记制度,争取家长和社会支持。
本机制的建立将有效破解校园餐饮监管难题,既保障师生饮食安全,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洛阳奠定坚实基础。
洛阳日记创新学会创始会长、创新保障机制建言人李明强2025 年 9 月 8 日
可参考《从亡羊补牢到曲突徙薪——对企业建立质量问题预防机制的思考和探索》系笔者2005年参加中国质量学术论坛所发表。会后《中国质量报》(2006年3月29日质量管理周刊P8)和《中国技术质量监督》杂志(2006年第3期P33~34)重镑发表,中国质量新闻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纷纷转载,在质量管理界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质量报》首页导读语:有些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往往在血的教训后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样的悲剧不断地发生,类似的弯路不断地重复,其实就是恶性循环。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科学并行之有效的质量问题预防机制,请看今日8版《从亡羊补牢到曲突徙薪》。
《中国技术质量监督》在扉页特别推荐语:千百年来,“亡羊补牢”远比“曲突徒薪”受到关注,但从质量管理来说,“曲突徒薪”明显优于“亡羊补牢”,也更经济。但是,企业质量问题预防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源在于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员工积极参与,因为前者往往需要更高超的能力和技术,所谓“防道”高于“治道”就是这个道理。
尊敬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