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学术共识:当前多数学者(包括认可西汉可能存在原始纸材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蔡伦在东汉时期确立的“抄纸法”工艺体系,是真正形成完整造纸技术并向外传播的核心。这一观点被与潘吉星持同样观点的李晓岑等学者支持,并成为主流叙事的依据。
蔡伦“抄纸法”体系在纤维分散、成浆抄造等关键工艺上的突破性贡献,这些技术要素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的事实,即洛阳→长安→敦煌→西域...→欧洲,学界无争议。
贵馆所用潘吉星先生展图标注的"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有造纸术"及“西汉造纸术直接外传,西汉长安→敦煌→西域...→欧洲”,在时间界定与技术定性上与主流学术界相左。
其展图将造纸起源大幅前推至西汉初期的公元前2世纪,尚未被考古证据充分支撑,目前属于非主流学术假说。
且其相关“争议地图”未被权威媒体、教育机构采用,侧面反映其学术接受度有限。
对早期纸材的探讨属于学术前沿课题,但将未形成广泛共识的“公元前2世纪西汉就有纸”,“西汉造纸术直接外传”的观点假说展图,作为确定性结论呈现,违背"科学严谨"的策展承诺,对公众认知产生误导。
策展建议必须删除:
1 ."公元前2世纪造纸术"时间标注
2.西汉长安作为造纸术西域及欧洲传播起点的箭头标识
回复部门:文物局 2025-03-28 10:48:16
尊敬的网友:
您好!感谢热心网友的建议。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展陈大纲和设计方案编制中,有关专家及设计团队本着对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基于目前被普遍接受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汉魏时期的历史、文化、科技成就及影响进行客观介绍和展示。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第三展厅“造纸革新”部分版面内容,重点介绍了“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良”,“造纸术由洛阳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选用地图上也显示了造纸技术以洛阳为中心向外传播的路线,并未与主流观点和学界普遍认识相左。如您在权威学术刊物、著作中发现更科学的研究成果,欢迎向我们提供,后期我们将在展览提升中依托最新研究成果,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希望相关网友对洛阳历史有更加理性认识,正确树立文化自信。
尊敬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