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呼声
  编号:20251016133306815

小学生延时课以及每天使用手机打卡问题

网友488833

2025.10.16
0

吉利小学

(课后延时服务)是“双减”政策下的全国性校园服务,‌核心意义在于解决家长接送困难并优化教育生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通过素质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作用涵盖学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保障及身心健康提升。‌服务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公办学校主导,采用“基础+拓展”双轨模式:基础服务提供分层作业辅导,拓展服务开设文体艺科等社团活动。核心目标之一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校内完成或大部分完成书面作业,减少学生回家后的作业时间,保障睡眠和休息。

开学的一个月以来,孩子每天回来都有书面作业,当问起孩子上延时课都做什么了,孩子说是大部分讲课了,写作业的时候很少。作为家长想知道本校本班级延时课服务的意义在哪里?

每科每天的手机打卡模式,问题在于:

1. 形式主义,加重家长负担: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异化为家长。家长需要惦记、催促、拍照、录视频、编辑文字、在群里接龙,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已经从“家校协同”变成了“家校共累”,甚至成为“家长作业”。

2. 违背“双减”精神,增加隐形学业压力:“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而这种每日每科的打卡,无疑是一种机械的、强制的“软作业”,无形中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展示时间”,增加了心理压力。

3. 过度使用电子屏幕,危害学生健康:小学生正处于视力发展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期。每天为了完成各科打卡而频繁使用电子产品,对视力和身体健康(如颈椎)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这也与教育部门关于限制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定精神相冲突。

4. 破坏学习兴趣,助长应付心态:当学习变成一项必须“晒”出来的任务时,其内在的驱动力很容易被消磨。学生和家长都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失去了打卡本身可能希望达成的复习和巩固意义。

各科几乎每天都需要打卡接龙,长期以来发现这种打卡已经成为应付模式。大部分家长还要在跟前盯着孩子使用平板或者手机打卡,孩子们每天晚上十点多了还在群里接龙打卡。(有书面作业延时课没有写,也会造成时间延后,夜里十点多甚至十一点多才休息)。学校的各种微信群家长至少有6个,打卡的群就有4个,甚至要求家长参与统计登记学生每天打卡情况,在群里发送并督促还未来得及打卡的学生。以下图片就是孩子们十点多还在群里接龙打卡。

以上所述两个核心危害就是这两点:剥夺孩子宝贵睡眠、迫使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这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问题,而是直接威胁到孩子身心健康的红线问题。在此建议学校优化延时课的内容安排,确保“基础托管”时间能够让孩子静心完成书面作业,在完成书面作业的前提下重新评估和调整打卡策略。

  回复部门:孟津区
尊敬的网友:
               您好,您所反映的问题已由相关单位受理,目前正在调查处理中,办理结果将第一时间反馈给您。

0名群众参与
Lyd.com.cn 洛阳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