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偃师首阳山前纸庄安置房及过渡费问题

wre

六年漂泊路,何时归家?——洛阳偃师前纸庄村民的安置之痛
2019年的春天,那时的村民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在政府“先搬迁后建房”的号召下,含泪拆掉了祖辈居住的老屋。全村人仅用个把月便搬离故土,腾出土地支持城市建设。他们用农民朴实的信任,签下协议:“三年交房,若违约,过渡费翻倍。” 这份承诺,曾是村民心中安稳的基石。
然而,六年过去了,花开了又谢,村中有些村民去世了都没有看到自己家的安置房。当初规划的安置房工地,至今仍没有交房。更令人心寒的是,从2023年起,村民连最基本的过渡费都再未收到。村民闲聊提到此事哽咽道:“我们配合政府搬了家,如今又要租房,又无地,种了一辈子地,年纪大了,再找工作没有人要,养老钱全搭进去了,这叫我们怎么活?”
从“安居梦”到“生存难”
安置房和过渡费,本是国家保障拆迁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线”,但在前纸庄,这条线早已千疮百孔
养老无依:村里多数高龄老人因租房困难,大多数房主不愿让高龄老人住自己房子,担心老人在自己房子中去世,后续难以再次出租,都被迫挤在临时板房中;
生育困境:年轻夫妻因频繁搬家不敢生育,谈何三孩政策?
民生断链:村民大爷拿出厚厚一沓医疗单据,“过渡费断了,医保自费部分都交不起,小病拖成大病”
这些事情背后,是440户家庭、上千人的生存现实。他们曾是城市建设的“奉献者”,如今却成了政策执行漏洞中的“失语者”。
追问六年:一句“正在协调”何以服众?
面对村民的焦虑,从2023年开始,“百姓呼声”平台上便不断出现前纸庄的求助帖。然而,相关部门的回复始终是官话模板:
“项目资金正在筹措”“安置房建设正在推进”“过渡费问题正在协调”
若追问具体进展,便再无下文。不禁质问:
钱去了哪里? 安置房建设六年未动工,是否存在资金挪用?
承诺何时兑现? 过渡费拖欠两年,翻倍补偿何时落实?
监督缺位谁之过? 为何上级政策在基层执行中层层“空转”?
以国策为镜:民生保障岂能“纸上谈兵”?
明确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务院《信访工作条例》规定,对群众合理诉求必须“及时就地解决”。反观前纸庄事件:
违背“房住不炒”精神:安置房拖延加剧民生焦虑,与中央“稳预期、保民生”基调背道而驰;
架空“社会保障网”:过渡费断供直接冲击养老、医疗等基本生存权益;
消解政府公信力:一纸协议成空文,何谈“法治政府”“诚信政府”?
我们呼吁:请给前纸庄一个不敷衍的答案!
今日的前纸庄村民,仍在用最坚韧的耐心等待一个交代。他们不要“正在处理”的搪塞,而要具体到人、具体到日期的答复:
安置房建设时间表:明确开工、竣工、交付日期,公示资金流向;
过渡费清偿方案:补发拖欠款项,依法兑现“翻倍”承诺;
责任倒查机制:对拖延原因启动问责,杜绝“踢皮球”乱象。
六年,足够一棵树苗长成栋梁,也足够让一群人的希望熬成绝望。前纸庄的故事,不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代价”,而应是检验执政初心的“标尺”。请洛阳相关部门以行动回应:民生承诺,一字千金!
我们等待一个负责任的答复。


